[ 对《实践论》认知心法的深度解读,全文 20000 字左右分六期发布,今天是第六期 ]
导语:本文摒弃章节式的枯燥解读,围绕“反复实践以迭代认知,升华认知以改进实践”这一核心心法,全面贯通《实践论》知行合一的非凡智慧。 我们将一同破解“知而不行”的魔咒,构建个人生产力的底层模型;在反复实践中淬炼真知,于认知升华后高效行动。 最终,完成一场深刻的思维蜕变,在纷繁竞争中建立起自己难以撼动的独特优势。
六期内容分别是:
第一期:没有亲身实践的“知”缺乏“行”的力量
第二期:焦虑时代更需要《实践论》的哲学化认知心法
第三期:个人生产力——实践驱动的“任务-认知-资源”协同模型
第四期:反复实践以迭代认知: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
第五期:升华认知以改进实践: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
第六期:用《实践论》改造主客观世界,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
第六部分 用《实践论》改造主客观世界,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
《实践论》的核心,从来不是只谈理论,而是 “用实践打通认知,再用认知改造世界”。对每个人而言,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关键不是比别人更努力,而是学会用《实践论》的逻辑改造两个世界:改造主观世界,升级认知方法,让自己看问题更准;改造客观世界,升级实践平台,让自己做事情更顺。这两者的结合,能让[个人生产力=实践×认知×资源]的公式发挥最大效能,最终建立起别人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。
图片
1、改进落后观念,升级认知方法
很多人总觉得认知不够是因为读书少、见识浅,但《实践论》告诉我们,认知不够是你实践阅历不够,反思总结不够。其他典型的认知错误在前面几期文章中都有说明,这里再着重强调一次。
一是把理论当 “万能模板”的教条主义。热衷于搜集模型和套用模型:学管理就死背 SWOT 分析模型、PDCA 循环,觉得把模型套进工作就能出成果;做营销就照搬 4P 理论,不管产品特性、用户需求,硬凑产品、价格、渠道、推广四要素。可真到实际操作中,模型适配不了团队的复杂情况,理论跟不上市场的灵活变化,最后方案落地时漏洞百出,还抱怨理论不管用。
二是追求秘籍的走捷径认知。总想着找认知秘籍、成长捷径。做业务就到处问有没有快速签单的技巧,学技能就搜 3 天掌握 Excel 的秘诀,炒股就到处打听小道消息,甚至盼着靠一篇文章、一节课程就能打通认知任督二脉。可真到实际中才发现,所谓的签单技巧用在客户身上不管用,靠小道消息炒股炒成了绿油油的韭菜。
三是脱离实践的空想家。开会时能说出一堆行业趋势、先进理念,可落到具体工作上,连一个项目方案都写不明白。看得多、想得多,就是做得少。他们的认知,不过是复读机,听着还像那么回事,就是落不了地,因为他根本不会。
四是固守过去经验的封闭性认知。做工作靠老办法,遇到新问题就慌神。更有人排斥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,认为以前的经验比啥都好使,别人引进的这些新鲜东西不中用。
五是碎片化的零散式认知。每天刷大量短小零碎的文章、听很多课程,脑子里装满了知识点,可真要解决问题,还是一团乱麻。像我写的《矛盾论》《实践论》这种系统化的长文,他们是看不进去的,真正的认知也是会找有缘人的。
上述这些错误认知,无论是在战争年代、还是企业发展中、还是个人的工作与生活中,都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严重损失。因此,改进落后观念,升级认知方法,改造主观世界,就成为伴随一生的长期任务。
图片
认知循环,始于实践,但必须终于更高水平的实践。当认知方法从 “教条空想、封闭零散” 变成 “落地开放、系统实用”,认知对生产力的放大效应就会显现 —— 同样做项目,你能总结出更高效的流程;同样用资源,你能找到更精准的用法,这就是改造主观世界带来的竞争优势。
2、勇敢创造机会,升级实践平台
如果说改造主观世界是升级大脑,那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搭建舞台——也就是优化自己的实践平台。《实践论》说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”,而实践平台的质量,直接决定了实践的深度和价值:在低价值的平台上,再努力的实践也难出成果;在高价值的平台上,实践能更快积累经验、整合资源。
改造客观世界,核心就是“勇敢选择、主动打造”能让自己成长的实践平台。要特别注意这里的“勇敢”二字,你仔细想想,有多少次机会都是因为你怯懦丢失的,后悔的扇了自己几巴掌?很多时候,一个人的胆识尤为重要,因为这决定了你能不能迈出第一步。迈不出第一步,何谈升级实践平台!
升级实践平台,首先是升级平台的价值。很多人在工作中忙得脚不沾地,可几年下来还是没成长,原因就是实践赛道选错了:每天做的都是重复性、低价值的工作,比如反复整理数据、复印文件,这样的实践再久,也练不出核心能力。
其次是拓展实践的资源网络。实践不是一个人的战斗,资源的多少,直接决定了实践的效率和成果。你做项目时,只靠自己单打独斗,找数据要花半天,找协作要求人很久;别人做项目时,一个电话就能找到数据支持,一句招呼就能协调到跨部门资源——这就是资源网络的差距。
最后是打造实践的反馈机制。很多人的实践之所以没成长,是因为做完就结束了,没有反馈,没有总结,不知道哪里好、哪里差,自然没法改进。
改造客观世界,不是等别人给机会,而是勇敢创造机会、整合资源:主动争取高价值任务,主动维护资源关系,主动建立反馈机制。当实践平台从“低价值、缺资源、无反馈”变成“高价值、有资源、有闭环”,实践对生产力的支撑作用就会越来越强——同样的认知,你能在高价值平台上产出更大成果;同样的时间,你能在资源加持下走得更快,这就是改造客观世界带来的独特优势。
3、主客观相结合,让个人生产力产生复利效应
《实践论》的精髓,在于“主观和客观的统一”。当两者结合,[个人生产力=实践×认知×资源]的公式就会产生复利效应:好的认知让实践更高效,好的实践让认知更深刻,而高效的实践和深刻的认知,又能吸引更多资源,最终形成“实践提升→认知升级→资源增多→实践再提升”的良性循环。
图片
用《实践论》改造主客观世界,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而是需要耐心和坚持。应当找准一个地方挖井,而不是到处挖坑。没有战略定力,起初再好的规划方案也难有理想的产出。想一想你买的那几只股票,是不是持有一年的话基本都盈利了?可结果是你不断换股、频繁交易,韭菜都变得又稀又黄了。因此说,每天进步一点点,看似不起眼,但随着时间推移,生产力的复利效应会让你逐渐超越大多数人。
回顾过往,你会发现,真正的竞争优势,不是天赋,也不是运气,而是你用《实践论》搭建起来的“主客观良性循环”——你的认知能指导实践,你的实践能升级认知,你的资源能支撑实践,三者相互赋能,让你在人生的赛道上,走得比别人更稳更远。这,就是《实践论》给每个人的成长密码。
总之,《实践论》是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每个人最锐利的思维武器。通过启动并加速你的“知行合一”飞轮,使你不仅能有效应对当下的焦虑,更能在漫长的未来,构建起深厚的专业壁垒、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持续进化的生命姿态。这,才是真正难以逾越的竞争优势。
<全文完>
后记:
《矛盾论》和《实践论》两篇解读文章,合计3万5千字,零零散散写了一个月一百多小时吧,确实有精力跟不上的感觉。在疲惫的同时,内心也很高兴,终于把毛选中最重要的两篇经典分享完成。写文章是再学习的过程,是梳理逻辑的过程,是总结反思的过程,是提高自我认知的过程。可以说,写完这两篇长文后,我对两论的认知有了质的提升。
两论是毛选中仅有的两篇哲学文章,是整个毛选的理论基础。两论的思想来自于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总结和升华,其中的思想散见于两论发表前的16篇文章中。两论发表后的文章,都可以看做两论思想用之于实践的案例。这正是认知来自于实践,又指导实践,是实践与认知的高度统一。
我把毛选核心思想提炼为一个框架模型(见公众号头像),后续将继续针对模型内容进行分享,同时也会解读部分毛选文章,分享一些人生感悟以及对社会热点的看法。
我的文章力求系统完整有高度,不做碎片化解读,不做章节式解读,不人云亦云重复别人的观点,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洞见。
愿与不甘于平凡者同学习、共进步!
#毛选 #实践论 #矛盾论 #思维认知 #职场成长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